咨询热线

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苏联对两伊战争的立场转变说明了什么?

文章作者:佚名    时间:2024-01-05 07:03:27

/

两伊战争从开始到现在,已持续了两年多了。苏联对待两伊战争,表面上宣布持中立立场,实际上一直支持伊朗。但自今年年初以来,苏联对两伊战争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放弃了表面上的中立,转而支持伊拉克。这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就苏联这一变化的原因作如下的初步分析。

一、苏联与两伊的关系概况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海湾地区的大国,它们历史悠久、石油资源韦富、经济实力雄厚、战略地位重要;它们的对外政策对中东局势均有较大的影响,是苏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争夺目标。

苏联与两伊很早就建立了外交关系(1923年苏联与伊朗建交、1958年苏联与伊拉克建交)。赫鲁晓夫上台后,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政权日益加紧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政策以来,两伊都成了苏联扩张渗透的重点对象。

苏联本想和两伊同时发展密切关系,使它们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和与美国争夺中东的重要基地,但是,两伊之间由于历史上的边界纠纷和库尔德问题等原因,长期以来,两国宿怨甚深。尤其是双方爆发战争,两国遂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就使苏联对两伊的政策始终处于既想左右逢源、但又苦于不可兼得的为难境地。因此,苏联只能根据形势发展和本身利益的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偏倚其 中一方的选择。

在两伊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苏联对伊朗吏为重视。它之所以在政策上作出这一抉择,是因为伊朗紧靠苏联南端边境,又是扼守海湾的要冲,其战略地位比伊拉克更为重要;而且,从战略上考虑,它认为一旦控制了伊朗,远比控制伊拉克对美国和西方的打击更为沉重。但在重点争取伊朗的同时,它也并不放松对伊拉克的扩张渗透。

(一)苏联与伊朗的关系:

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对南部近邻伊朗,长期以来,虎视耽耽,跃跃欲试,垂涎三尺,觊觎已久。为了达到控制伊朗的目的,苏联多年来千方百计加快与它发展关系的步伐;特别是自从 伊朗因扣留美国人质、伊关关系恶化和两伊战争爆发以来,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伊朗的扩张渗透活动:

(l)在经济上,苏联利用美国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之机,曾力图发展同伊朗的经济关系,以造成伊朗在经济上对它的依赖。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经济禁运,使伊朗的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等失去来源,本国工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同伊拉克作战期间,财力物力每年消耗巨大,国内主要港口也因战争而被迫关闭,运输极为紧张,人民生活必需用品严重缺乏,等等。伊朗经济上出现的重重困难,为北方邻国苏联对它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伊朗国内物资严重不足,苏联乘虚而入,积极与它发展外贸关系。仅1981年上半年,苏联就向它运去了价值14亿美元的货物。据报道,满载各种物资和食品的卡车,经常在苏伊公路上川流不息。1981年前后,在伊朗的外贸总额中,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进行的外贸大约占60%[1]:1982年,苏联对伊朗的出口增长了50%[2]。苏联的经济顾问和技术人员也大量涌入伊朗,1982年已达3,000人,他们分布在伊朗的发电站、钢铁厂、港口、铁路和炼油厂等部门[3];苏联同伊朗的合办项目共计153个。苏联对伊朗的这些经济“援助”,曾博得伊朗官方的好评,一些部长级官员称苏联是伊朗的“友好国家”[4]。

(2)在政治上,苏联利用伊朗的反美情绪作为发展苏伊关系的基础,双方政治关系一度发展较快。伊朗宣布它奉行“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政策,曾把苏联看成是与美国相同的“魔鬼”,尤其是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极为愤慨,并视苏联为伊朗北部的最大威胁。但在1981一82年期间,伊朗对苏态度发生变化,指责苏联的言论和文章大大减少了。这期间,伊朗外长韦拉提亚宣布,伊朗希望同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但决不同美国建立关系[5],苏联正是利用了伊朗的这种反美情绪,加快发展苏伊关系。随着美国人的被驱逐出伊朗国境,苏联驻伊朗的外交人员空前增加(达270人),成了驻伊朗外交人员最多的外国使馆。据报道,苏联派遣在伊朗的大批经济顾问和技术人员还担负为伊朗建立情报机构、培训秘密警察和特工人员的任务,并为一旦霍梅尼死后在伊朗策划动乱作为准备。对于苏联在伊朗的政治扩张,美国国际安全中心在1982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评论说:“苏联正在成功地执行把伊朗拉入它的势力范围的战略。”[6]1982年初,苏联曾向伊朗政府提出了关于苏伊两国缔结为期25年的合作条约的建议;它甚至谋求同伊朗恢复1921年签订的苏伊友好条约,该条约规定,苏联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对伊朗进行军事干预:一是如另一国试图用武装力量取得对伊朗的控制;二是在必要时苏联可以把伊朗作为它采取行动的基地。但由于伊朗对苏联抱有戒心,苏联的上述图谋均未得逞。

(3)在军事上,苏联一直是伊朗获得武器的重要来源,即使在两伊战争开始后,也仍然如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分析说,正因为苏联寄希望于伊朗最终获胜,所以苏联才向伊朗提供武器[7],而用提供武器来达到控制受援国则又是苏联一贯的手法。据报道,1982年初,苏联与伊朗达成了一项由苏联提供价值8.6亿美元武器的秘密交易,其中包括地对空导弹、各种火炮等。同时,苏联还成功地得以向伊朗派遣军事顾问和情报专家[8]。两伊战争开始后不久,苏联除以军火武器和军事人员支援伊朗外,还向伊朗保证在l,200多英里的苏伊边界土,苏联决不会制造任何麻烦,暗示伊朗当局可以放开手脚对付伊拉克、而不必有后顾之忧。在苏联的保证下,伊朗把原先部署在北部边界上所有的军队都调到了前线,从而加强了伊朗对伊拉克的军事攻势。外电报道说,去年4月伊朗所以获得重大胜利,就因为伊朗当时使用的是苏制预警飞机;与此同时,苏联还通过利比亚将100辆T一55型坦克转给了伊朗[9]。据报道,苏联甚至还经常把从卫星上拍摄到的伊拉克阵地情况的照片,暗中送给伊朗,大大提高了伊朗对伊拉克阵地设施轰炸和炮击的命中率[10]。作为报偿,除了从伊朗获得巨额美元外,苏联还被允许在伊朗紧靠巴基斯坦边境上建立了一座监听站[11];此外,苏联还力图得到使用伊朗的伊巴斯和查巴尔两个海军基地的便利,双方为此曾举行过多次谈判。面对苏伊关系的迅速发展,苏联还贪得无厌地宣称:“今天的苏伊关系,客观上存在一切有利于更加广泛地进行合作的条件还远远没有加 以利用”[12]。

(二)苏联与伊拉克的关系:

伊拉克也是中东的重要国家之一。苏联与伊拉克在60年代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苏埃关系出现逆转,苏联感到有必要在发展与伊拉克的关系上下功夫,企图以伊拉克来代替埃及。

1971年,苏联向伊拉克提供了6亿美元的“经援”:随着1972年萨达姆总统与柯西金总理的互访,双方出于自身的需要,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从时间上说,伊拉克虽然是同苏联签订条约最早的国家之一(仅次于1971年同苏联签约的埃及),但由于对一系列国际问题在看法和处理上存在分歧,使两国关系留下了阴影。从70年代后期以来,各种矛盾在两国关系中不断出现。伊拉克对苏联在中东和非洲之角的扩张行径不满,刘苏联人唆使库尔德人在伊拉克制造动乱尤其反感;伊拉克对苏联入侵阿富汗一事,反应十分强烈。当时,萨达姆总统曾公开指出这是苏联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并表示,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将考虑废除苏伊之间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苏联碍于同伊拉克有“约”在先,不便公开支持伊朗,便宣布对两伊战争持中立立场,但实际上它是在支持伊朗取胜。后来,伊拉克了解到 苏联对伊朗的真实态度,便在1982年7月间又一次打算同苏联废除“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苏联索性无所顾忌,公开支持伊朗。这在军火供应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苏联本来一直是伊拉克军火的主要供应者,早在1969年,它就开始向伊拉克提供军火。两伊战争开始后,鉴于伊朗国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苏联才决定停止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对此,伊拉克曾向苏联提出交涉。苏联提出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除非伊拉克“结束同伊朗的战争”;二是伊拉克必须“改变对外政策方针”,包括改变对待海湾安全的立场[13]。伊拉克对这两条都不接受,因此,苏联后来就停止了对它的武器供应。但是,根据1972年双方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签约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果遭到战争威胁,两国就要进行磋商与合作。伊拉克对苏联这种背信弃义、无视条约义务的背叛行径,十分恼火,苏伊关系更趋恶化。

二、苏联对两伊立场发生变化及其原因

去冬今春以来,苏联对两伊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它对两伊战争的态度由支持伊朗改为支持伊拉克。据报道,从今年开始,苏联向伊拉克恢复提供大量武器,其中有:米格一23型、米格一25型飞机、萨姆一8型和萨姆一9型导弹,以及苏联先进的T一72型坦克、通讯设备和反坦克炮等。同时,苏联还向伊拉克增派了大批专家。[14]苏联对两伊的立场作这样的改变,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上的主要原因是:

1.自去年夏季在黎巴嫩事件中由于苏联的软弱态度,致使“巴解”和叙利亚在军事上受到重大损失,美国在中东问题上手里握有更多的牌,而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与地位则随之下降。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不久,急欲摆脱这一被动局面,力图挽回在这个地区失去的影响,在今年年初,采取断然措施,向叙利亚提供了包括萨姆一5导弹在内的大批军火武器。此举引起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从而使 它在中东棋盘上所处的困境,有所松动。与此同时,在提供武器方面,它力图在两相对立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搞平衡,因此,它对伊拉克也作出姿态,以缓和它与伊拉克之间的紧张关系。看来,苏联同时恢复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提供武器,采取实际行动改善和密切与它们的关系,是出于苏联当前对中东政策的需要,叙利亚和伊拉克有可能被苏联利用,成为由它所操纵的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联盟。

2.两伊战争一开始,伊拉克占据上风。这时,苏联很担心伊朗因军事上处于劣势而倒向西方,因此,苏联打着中立旗号,暗地里却用军火武器大力支持伊朗。后来,战局出现逆转,伊朗反守为攻,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并使战争向伊拉克领土上推进。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感到原先对伊朗可能倒向西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了;加之,伊朗国内形势出现了于苏不利的变化,因此,苏联新领导认为当务之急是转而用军火武器支持伊拉克,以不失时机地缓和伊拉克对它的不满。

(二)客观上的主要原因是:

伊朗英文介绍_美国对伊朗历史的评价英文_伊朗说的是英语吗

1.伊朗当局采取了一些不利于苏联实现其扩张野心的措施。尽管苏联与伊朗的关系一度发展较快,但伊朗对苏联的扩张野心始终保持戒备。苏联不仅在靠近伊朗边界大军压境(据说驻守着苏军三、四十个师),而且,苏联还暗地支持伊朗的反政府活动,主要是支持伊朗人民党,培植亲苏势力,大搞情报工作等等,这就使苏伊关系不能不笼罩着阴影。伊朗当局对苏联上述行径的戒备与不满,由于1982年年底苏联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被任命为苏共政治局委员和第一副总理而加强了。据报道,阿利耶夫原先一直主管苏共与伊朗人民党之间的联络,此次他被提升,使伊朗更有理由担心他今后将会更进一步支持人民党。据传,就在他被提拔后不久,他曾明确说过:“实现苏联和伊朗的阿塞拜疆重新统一、建立一个有550万居民的大加盟共和国这一有历史意义的目标的时候即将来临了”[15]。1982年年底,许多阿富汗难民在苏联驻伊朗使馆门前示威,并烧毁了苏联国旗,伊朗警察对此听之任之,未加阻止,苏联就此事向伊朗提出了严重抗议。今年1月,苏联的宣传机构攻击伊朗革命“正处于复杂而危险的十字路口[16]。”作为还击,伊朗政府决定不给苏联驻伊朗的记者发新的签证,致使塔斯社驻德黑兰分社被迫关闭。今年2月份,伊朗当局鉴于人民党反政府活动的加强,以“为苏联克格勃充当间谍”的罪名逮捕了人民党总书记基亚努里和该党20余名中央委员,此外,还拘留了佐勒菲卡尔部队的273名官兵,这支部队本来担负着保卫包括霍梅尼在内的伊朗最高级官员安全的任务,但伊朗当局显然怀疑苏联的间谍已打进了这支部队,因而进行拘留[17]。面对伊朗的上述措施和态度,苏联十分不满,指责伊朗国内正开展一个“反苏运动”;对人民党领导人的镇压是伊朗当局“对进步爱国力量的打击,也是对伊朗和苏联关系进行打击”,“这只能使两国关系变得暗淡”[18]。伊朗则回击说,苏联这样做是在“干涉伊朗的内政’。由于上述原因,苏伊关系日趋冷淡,发展到今年5月,被捕的一些人民党领导人供认了为苏联提供情报的罪行,接着,伊朗当局宣布正式取缔人民党,并逮捕了1,500名人民党成员[19]。与此同时,伊朗当局驱逐了18名苏联外交官。对此,伊朗报纸说:人民党的解体标志着苏联破坏伊朗独立阴谋的失败[20]。

2.伊拉克由于处境奢迫,向苏联求援,苏联遂见风转舵,转而支持伊拉克。

由于两年多的战争,目前伊拉克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伊拉克本来拥有较雄厚的硬通货储备,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巾居第三位的产油国,每年石油收入可达260亿美元。但在两伊战争中,它花掉了大量的硬通货。1982年4月,叙利亚因支持伊朗而关闭了伊拉克经由叙本土向外输出石油的管道,致使 伊拉克在一年内就损失了180亿美元的石油收人。

据报道,截至1982年9月,伊拉克的外汇收入已从1980年两伊战争开始时的300亿美元锐减至60亿美元[21]。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原先答应向伊拉克提供大约200亿美元的援助,但从1982年开始,它们也不再向伊拉克提供现金了:一些西方大银行也决定暂停给它提供新的货款[22]。加之,近来石油价格下跌,对伊拉克经济也是个沉重打击。面对上述重重困难,伊拉克本想向西方求援,但因两伊战争还在进行,西德、法国、日本等国正为自己在伊拉克未竣工程中的投资能否收回而发愁,更谈不上提供新的资金。美国由于在伊拉克的投资本来就不多,面对伊拉克的现状。也就更不愿向它多投资了。

由于经济拮据,战事拖下去对伊拉克更为不利,因此,伊拉克近来多次表示愿同伊朗和谈。但伊朗自认为在战争中已稳操胜券,对和谈坚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伊拉克政府承担战争罪责,并向伊朗提交2,0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二是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台。这两条(除赔款外)都是伊拉克所不能接受的。去年底,萨达姆表示:“伊拉克现在别无他法,只有坚持战斗下去,直到夺取胜利”[23]。

然而,要打下去、并力求在战争中取胜,武器的优劣便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因此,今年l月间,他派出副总理阿齐兹,第一副总理拉马丹和参谋长尚沙勤,秘密赴苏,与苏联新领导交涉,要求苏联恢复向伊拉克提供先进武器。外电报道说,葛罗米柯告诉伊拉克代表团,苏联“将不再保持中立”[2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主客观的诸因素才促使苏联下决心从支持伊朗转而支持伊拉克。据报道,苏联新领导几乎全部满足了阿齐兹在武器方面的“一切要求”[25],以缓和多年来伊拉克对苏联的不满情绪。

三、几点沂法

从苏联对付两伊战争立场的变化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苏联正在调整它的中东政策。安德罗波夫上 台后,力图迅速改变苏联在中东无所作为的被动局面。他执政半年来,在推行中东政策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事:一是向叙利亚提供包括萨姆一5导弹在内的大批军火武器;二是放弃原先在两伊战争中所持的表面中立、实际上支持伊朗的立场,转而支持伊拉克。外电在评沦时把后者视为安德罗波夫经过“谨慎考虑”后采取的与勃列日涅夫对两伊战争“大不相同的作法”。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苏联对外政策总的方针和路线虽然没有质的变化,但是,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改变当前处境,正在对苏联的中东政策作某些调整。

长期以来,苏联竭力拉拢、讨好伊朗,企图大幅度改善同伊朗的关系,使其最终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不久,即发现苏联在这方面所作的一贯努力,收效甚微:伊朗戒备颇严,不肯轻易就范。尤其是今年年初以来,伊胡国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苏联实现其控制伊朗的野心。这就使它感到不能一厢情愿、守株待兔,否则,拉拢、讨好伊朗的意图既达不到,与伊拉克关系的修好势必也将失去时机,最后导致两头落空:与其如此,不如见风转舵,亡羊补牢,以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此,安德罗波夫上台不久,即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明确宣布支持伊拉克,从而反映出苏联新领导人正在调整它的中东政策。

2.对于既得的利益,苏联决不肯放手。苏联当前虽然内外交困,近两年来,它对外扩张的势头也较前有所收敛,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继续向第三世界国家发动新的进攻,然而,对于既得的地盘,它是决不肯轻易放弃的。尽管它同伊拉克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但双方毕竟在10年前就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当初,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作出了以伊拉克换取伊朗的抉择;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实用主义的立场又使它改变初衷,转而支持伊拉克,以防伊拉克投向西方(1982年底,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宣布,他正在考虑恢复与美国在1967年中断了的外交关系[26]),正是在这关键时刻,苏联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当机立断,作出了被称作是“政策性的改变”。

3.苏联今后仍不会放弃对伊朗的野心。鉴于伊朗的战略地位对苏联实现其全球战略至关重要,苏联今后决不会放弃控制伊朗的野心。苏联认为,伊朗是它推行南下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它打开海湾地区大门的战略钥匙。目前它虽然已放弃表面上的中立、转向伊拉克提供武器,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激怒伊朗(伊朗议会副议长雅兹迪在今年2月13日就曾指责苏联说:伊拉克用“俄国人的武器打死了我们许多亲人”[27]),使本来就矛盾重重的苏伊关系更趋恶化。然而,苏联不会就此放弃伊朗,它仍将是苏联今后继续扩张渗透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旦机会来临,苏联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利用,以尽快恢复和改善与伊朗的关系。目前,苏伊双方虽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但也存在互有所需的因素。从伊胡方面说,它在经济、贸易乃至军事方面,都还有求于苏联。苏联迄今还有一批专家分布在伊朗各个经济部门,苏联参加兴建的不少企业仍在发挥作用。更主要的是,伊朗不愿同北面强邻苏联的关系 搞得太僵,因为这对伊朗也无好处。伊朗总统哈梅内伊曾表白说:“伊朗领导人不认为苏联是德黑兰的主要敌人”[28],前不久,伊朗外长韦拉提亚正式宣布:‘作为邻国,伊朗和苏联可以继续在不干涉我们内政的情况下,相互尊重和友好地相处”[29];而苏联方面也竭力要使伊朗当局相信:“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苏联对伊朗的任何威胁”;对伊朗当局的反苏防苏措施,苏联新领导的反应也比较克制,在公开场合中基本上没有提及此类事情;对伊朗驱逐苏联一批外交官,苏联当局除表示“抗议”外,也未见采取相应的报复行动。由于伊朗战略地位重 要,苏联从其长远战略利益考虑和为阻止美国重返伊朗,也不愿和伊朗关系弄僵。

展望今后苏联与伊朗的关系,除非发生重大事变,否则,双方关系会大起大落,它们将努力维持现有局面。

注释:

[1][3]英国《外事报道》,1982年2月11日文章:《苏联在伊朗的影响日增》。

[2]路透社莫斯科1983年3月27日英文电。

[4]新华社德黑兰1982年3月30日电。

[5]法新社德黑兰1982年1月J2日法文电。

[6]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982年11月25日英文甩。

[7]安莎社波恩1982年11月4日英文电。

伊朗英文介绍_美国对伊朗历史的评价英文_伊朗说的是英语吗

[8]新华社德黑兰1982年3月3日电。

[9]迈克尔·伯林:《苏联的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飞机帮助伊朗战胜伊拉克》,美国么纽约时报》,1032年4月6日。

[10]美国《新闻周刊》1982年8月4日在《潜望镜》栏内刊登的一则报道。

[11]美联社纽约土982年2月28日关文电。

[12]杰姆琴科:《为了睦邻的利益》,苏联《真理报》1982年3月9日。

[13]约德法特:《伊拉克一苏联关系:处于友好和猜疑之间》,英国《苏联问题分析家》双周刊,1982年5月19日。

关于海湾安全问题。伊拉克政府提出,海湾应处于非海湾国家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明确说它指的是苏联在海湾的行为。

[14]英国《每日电讯报》1983年1月11日文章:《苏联武器运往伊拉克》;英国《外事报道》1983年1月20日文章:《伊拉克的忧虑》。

[15]英国《外事报道》周刊1983年2月3日文章:《是一位最高的苏联什叶派吗?》

[16]沃利斯基:《伊朗:革命在十字路口》,苏联《新时代》,1953年第2期。

[17]英国《外事报道》周刊1983年2月3日文章:《是一位最高的苏联什叶派吗?》。

[18]苏联《真理报》1983年2月19日文章:《违背伊朗的民族利益》。

[19]法新社德黑兰1983年5月18日法文电。

[20]据新华社德黑兰1983年5月8日英文电报道:伊朗《德黑兰时报》1983年5月8日刊登的一篇评论。

[21]利兹·瑟古德:《长期战争使巴格达重负压身》,英国《卫报》,1952年10月6日。

[22]法新社贝鲁特1982年I月25日英文电。

[23]路透社贝鲁特1982年11月10日英文电。

[24][25]黎巴嫩《事件》周刊1983年l月14日文章:《莫斯科在海湾战争中将不再保持中立》。

[26]斯洛扬:《苏联在中东遭到了挫折》,美国《新闻日报》1952年一l月22日。

[27]合众国际社达卡1983年2月13日英文电。

[28]法新社德黑兰1983年2月22日法文电。

[29]伊朗《世界报》1983年6月18日刊登的伊朗外长韦拉提亚的讲话。

地址:深圳市诚盈丰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51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3 深圳市诚盈丰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17062847号